第150章 再添两道(2 / 3)

加入书签

土司制推行大理全境,这是基础,也收纳当地大大小小部族,使其臣服最有力的武器。在这个前提下,在主要城市,却也要加强朝廷的统治,直接委派官员进行治理,比如羊苴咩城、建昌、弄栋以及鄯善等地区。羊苴咩城,更名为天兴府。

至于大理王室,悉数内迁。怀柔归怀柔,但按照刘皇帝意志,消除其影响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想着借其影响去安抚大理?

似董、高、杨等原大理的上层贵族,也是一家不留,全部外迁,这同样是刘皇帝的行事风格,对江浙豪族都不手软,何况于这些西南土豪。同时,也只有在当下,趁着大军压境,经得起折腾的时候,方便动手,快刀处置而不用拖泥带水。

同时,拿下大理之后,在西南地区,行政区划,也要有所改变了,新纳的地盘,可一点都不小。

“好!”对此,刘皇帝不能更满意了,看着李守节,继续问道:“那段素顺呢?”

“回陛下,段素顺及其王族、大臣,暂时拘押于鄯善,听候朝廷制诏。王都帅有意,待大理彻底平定,将彼等押送还朝,献俘于宫阙!”李守节答道。

“大理战事既定,既遂朕愿,也减朝廷一大负担!”刘皇帝道。

别看南征大理从发兵到现在也还不足半年时间,但在这半年的时间内,朝廷付出的代价可着实不小。

入大理境内的作战部队、辅卒、民夫加起来,也不超过十万人,但在其背后,为此战后勤支持的各类人员,加起来也有近二十万人,其中仅开道修路最多的时候就投入了十万民力。

至于军需之损耗,那就更是个海量的数字了,仅军费一项,不提财政司拨款,川蜀三道开宝六年的秋税,可都用在上面了。至于粮秣的消耗,战前储备军粮近四十万石,也消耗了个干净......

“派人去政事堂,把虞国公与赵普、李业唤来,好好商量一番之后的安排,也该拿出一些具体的善后措施了!”稍作思考,刘皇帝吩咐着。

“是!”

很快,政事堂的主要领导们奉诏前来,共同商讨对大理善后诸事。这并不是一个难题,早在羊苴咩城破,取得重大突破后,对此事就有所构思了,一些举措,皇帝、太子及宰臣们也有所讨论。

因此,真到落实阶段,讨论出台也没有多少争端。基本上,是以赵普两个月前提出的绥靖意见为基础,加以完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