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斩木为兵(2 / 3)

加入书签

“假途灭虢。”

因而大费周章铸鼎刻字毫无意义,只要能打赢秦晋卫郑联盟,或者给予即将成为一代霸主的楚国迎头痛击,还需要自己给自己铸鼎纪念么?

鲁国的国史春秋可曾遗漏城濮之战?

楚国的国史“清华简”可曾删减崤之战?

郭猛在缭的提醒下,总算回过神来,不管如何,木料场的奴隶们干活和成果都是明摆着的,虢国士兵们缺兵少甲这是时代生产力低下的问题,更是虢国公室和各大贵族们将珍贵的青铜浪费在礼器上所造成的,于沐何干?于这座木料场的奴隶何干?

虢公忌父会不清楚他造一只青铜鼎所用物料就能打造出上百只青铜戈?

就算虢公忌父不清楚,其他贵族重臣呢?难道都看不出来么?

一个劲将“在戎在祀”挂在嘴边,但是实际行动中真正重视了军队的装备问题了么?重心明显已经完全倾斜于“祀”之上了,支撑国祚的两条腿,实际行动中荒腔走板,直接就瘸了一条。

倒是在铸造青铜器刻字上兴趣斐然,多半是希望在自己死后,将这些青铜器埋于地下,好向传说中地下的祖宗们邀功吧?

越国勾践被吴国夫差击败后,卧薪尝胆,可是缩衣减食,全力保证军用,这才能在20年后抽冷子一气把吴国捅了个半身不遂的。

相比之下,虢国君臣所作所为完全只是行为艺术,为周携王报仇,向秦晋卫郑联盟复仇的行动全落实在嘴上了。

与勾践的复仇相比,虢国君臣满足于一次次对狄戎的战术胜利中,每次胜利必铸鼎留念——这怎么看怎么象在自嗨。

来自21世纪的郭猛对此行径颇为不屑,毕竟留在史书上的,有退避三舍的城濮之战,有蛇吞象险些成功的柏举之战,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笠泽之战,至于虢国的战斗?只有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才能勉强找到一些“证据”了。

更多的人们对虢国的战争印象只剩一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