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讨论讨论(3 / 4)

加入书签

王岚平突然打断道,“等等,据我所知这福建泉州和漳州市舶司每年的海外商业流通货银都在八千万两左右,从隆关开关后,每年也能收到税银四十万两左右,经过这么多年的,怎么可能只有区区八万两,我没估计错的话,至少还有一百两万两,这样的奏销你们户部也通过了?”

张慎言回道,“丞相说的不错,可福建远在东南,市舶司明为朝廷的税收重要,实则受控于福建布政使司,朝廷鞭长莫及,再有,福建沿海一带,郑氏……”

张慎言说话的时候看了一眼坐在对面的郑森,意思很明显,市舶司的收入绝对在年入一百万两以上,只不过郑家拿了大头,只给了一个零头给朝廷交差了事,这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就算郑家一两银子不给,朝廷拿他也没办法。

当然这并不是说郑芝龙敢从福建官员手里硬抢税银,而是市舶司的地位早就被郑家的私人码头给代替,明目张胆的走私进出货物,来往的东南沿海的商船只要悬挂郑家的旗子,无人敢拦,随时可以停靠在郑家的码头上装卸货物,税银自然就落入了郑家的口袋,官府也拿这位爷无法。

王岚平明白了,“恩,福建总兵郑芝龙也是尽心国事,毕竟朝廷的二十万水陆大军要靠他养活,不容易,你继续”

黄端伯拱手道,“下官在”

王岚平看了他一眼,此人年近四十,身材挺拔,且精神抖擞,是个干练之人。

“武科共有多少人应考呀”

黄端伯道,“回丞相,二百四十八名武举人”

王岚平直摇头,想不到文武科的现状都到了这份上,差别太大了,但症结还不在于大明轻武重文的国策,而是一人人习武从军再到出入投地这条路太窄,首先,大明军人世袭,指挥使以下官员也世袭,这等于将平民想以军功出头的路阻塞了一大半,再有,军功,那也靠玩命才能挣来的,风险太大,将比较还是老老实实当个文臣比较安全。

这时候还不能得罪郑家,更不能当着郑森的面指责郑家的不法行为。

张慎言接着说,“方才下官所说是去年一年各税司衙门报上来的,再扣除各处的支出,实际押运到户部的税银一共为一百三十八万两,全部核对完毕”

王岚平道,“人是少了点,但也要重视,武科按崇祯旧制取士,同样,中榜者最底授五品武官之衔,发往京师七大营中历练”

“是”

科考一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明了,选才用才那都是以后的事,现在也只是做准备,也用不着多做讨论,一切按部就班来就是。

接下来便是讨论今年的财政支出。

户部尚书张慎言先道,“丞相,下官以与各部核对了去年的奏销开支,各地方官员也将税银在年底时押解进京,其中,盐政课税九十八万两,铁政课税八十万两,铜政课税一百六十万两,煤政课税五十八万两,漕运课税二十万两,杭州织造得利三十万两,福建三处市舶司课税银八万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