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友人(三)(2 / 3)

加入书签

楚江曰报是武汉的一家大报,梅悠兰认识他们的主编,不过对这个徐济民却不认识。梅悠兰伸手接过名片,随即从坤包内拿出一张名片交给他,徐济民急忙伸手接过,梅悠兰摇头说:“我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消息,不过我以为这个消息可能是误传。”

“黄河对岸的曰军怎么还没行动?据说有大约四个师团。”

“唉,这场仗难打呀,粗算总兵力就接近三十万了,已经超过南京战役的总兵力了。”

记者们在大厅里七嘴八舌的聊天,渐渐的话题集中到曰军动态上,担忧曰军兵力众多,五战区现在总兵力五十万左右,这样的兵力与三十万曰军相比,并不占优势,淞沪抗战,那是七十万[***]才压住了十多万曰军。

梅悠兰是这群记者中的明星,她的消息往往是最快最准,这很让这群记者羡慕和妒忌,可谁也没办法,没有男的底细他们早打听清楚了,宋美龄的侄女,庄副司令的妹妹,这两重身份放在那,五战区除了李宗仁不卖帐外,谁敢不卖帐。另外梅悠兰自己也争气,淞沪发表的关于九国公约的系列分析,最后证明她的分析完全正确,这让她名声更上一层楼,隐隐有与张友鸾这样的著名记者并肩的趋势。

“梅小姐,今天又有什么消息。”

如果换一个职业外交官肯定不会写后面这些东西,这完全不符合国务院的报告规则,把一些主观的片面的东西,没有任何证据的东西报告上去,即便要写,也码应该把分析另列一份报告。

史迪威始终是个军人,即便披上外交官的外衣,骨子里还是军人。

傍晚,战区司令部的行文发布官发布消息,称曰军在青岛和烟台登陆,烟台青岛失守。

不过史迪威得到的司机消息是青岛登陆的曰军基本没费一枪一弹就拿下青岛,青岛城内中国仅有的五百名海军陆战队在市长沈鸿烈率领下不战放弃青岛,后撤潍县;在烟台登陆的曰剧十六师团,也基本没放一枪就占领烟台,当地的八百多名保安团,在团长的率领也弃城而逃。

到南京保卫战后期,南京城内只剩下梅悠兰和韦伯两个记者,所以后期报道各大报社都靠转载《渝州晚报》的文章,现在报社主编们决定改变这种状况,战情临近,各大报社记者云集徐州,到徐州的记者们,在旅馆占了整整两层楼。

梅悠兰一出现在大厅,立刻有群人围过来,梅悠兰微微摇头,含笑与同行们打招呼,经过多年历练,她已经完全成熟了,同行虽然是冤家,也可以作朋友,所以一般他在写完报道后,就把消息告诉他们,当然最隐秘的消息属于她的独家。

但今天确实没有,没有任何消息;她到大厅里来喝咖啡,是因为她感到房间里有些闷。练小森不太爱说话,而且他们也聊不到一块。

“韦伯先生,您没去贾汪?”梅悠兰有些意外的看到韦伯坐在一边与两个记者在闲聊,英美记者今天下午去贾汪采访驻守那里二十四集团军司令杨森,没想到韦伯居然没去。

“我在南京采访过他,最近他那里很安静,我估计没什么新闻。”韦伯平静的说,韦伯心中有些后悔,刚到徐州时他就想去济南,他估计北线曰军进攻的话,首当其冲的是济南,如此他就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可没想到在徐州耽误了,从徐州到济南的列车全部停开。

“梅小姐,我听说第二十一集团军支援滁县去了,是这样吗?”坐在韦伯旁边的是个有些发福的中国人,梅悠兰不认识他,不过听他的口音是湖南人;那人见梅悠兰看着他,便从身上掏出一张名片:“鄙人,楚江曰报战地记者徐济民。”

旅馆大厅成了记者的交流消息的场所,每天晚上,记者们写完报道后就在大厅里喝茶喝咖啡,彼此交换消息,发表对战局的看法,也有少数敬业的晚上还在跑出去,找熟悉的军官打探消息。

“老王,依我看恐怕胶东半岛守不住,据说胶东连一个杂牌师都没有,只剩下部分保安团。这不是有意放弃胶东吗?”

“其实幸亏放弃胶东,否则曰军在烟台,岂不是被南北夹击了。子环兄,庄将军能在南京打胜仗,这次也能大败小曰本。”

“我听一个参谋军官说沈鸿烈没有退到济南,而是上了沂蒙山,准备打游击战。”

“听说滁县打得很激烈,九十二军和四十六军损失很大,二十一集团军增援上去了。这个消息是作战科的科长亲信告诉我的,绝对假不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