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一边倒(2 / 2)

加入书签

当记者问道中德对日本的联合行动最终目的地时候,沈静和贝特曼表示必须要摧毁日本海军以保证两国太平洋舰队“绝对安全”,并且敦促日本政府接受两国的最后通牒。不过相对于眼下地远东危机,欧洲的记者们更关注的海军装备竞赛的内容,尤其是中国在上海进行了一次“潜艇游行”之后,相对于外界众所周知的英德海军竞赛,欧洲的记者对中国海军的发展更感兴趣一些。

欧洲对中国海军发展的兴趣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尤其是在现在中英关系极为敏感的时刻。英国乃至欧洲都很“关心”中国的海军。虽然欧洲并不是很清楚中国潜艇的发展状况,但是近几年来中国在海军方面的成就引人注目。中国的蒙古号战列舰几乎和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同时服役,这更加让人关注中国海军的下一步发展——当然明天欧洲的报纸上将会有很多海军专家就中国潜艇发表文章,记者们得到老板的授意,更希望得到中国海军下一步的发展重点。

说起来比较惭愧,沈静在海军方面已经很认真的“补习功课”,不过中国海军的发展一直都在谭延的直接关注之下,对他这个总理有的时候也是直接绕过——中国造舰系统目前并不是国家说了算,而是谭延说了算,这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谭延愿意,完全可以指使旅顺和天津设计局将大型战舰设计绕过政府和军方渠道直接交付给旗下完成,这还是谭延名下产业对大型战舰设计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至于中小型辅助舰只,就是连中国海军军方自己也并不清楚明确的发展方向,像潜艇的发展就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

与热闹的记者会相比,英国伦敦的内阁会议更加热闹,全世界的外交官们都将目光聚焦到这里,当然与远东危机相关的中国、德国和日本也都在等待伦敦内阁会议的最终消息。事隔七十年后,英国再一次面对讨论与中国是战与和的关系,不过绝大部分的内阁成员都拒绝将这个提案交给议员来讨论,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外交手段体面的解决眼前的危机。

阿斯奎斯主持的内阁会议上争论的焦点并非是日本,而是中国香港的问题——在这里英国可以堂而皇之的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抛弃日本,因为所谓的“英日同盟”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至少在政治上是对日本不利的,日本可以得到英国在一些方面的支持,但是在外交上确实沦为英国随意牺牲的棋子。英日同盟和外界盛传的“中德同盟”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都是一强一弱的组合,但国家实力说明一切,在中国的严密打压和封锁下,日本根本无法完成英国交给它的任务,甚至于日本对英国的不平等同盟以谋求庇护恰恰成为中国打击日本的根本所在。。

本来谭延是不想将潜艇拿出来的,作为一种近十年才得到发展地海军武器,潜艇虽然在十年前因为法国的军演而得到重视。但远没有上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恐怕除了中国之外还没有其他国家在战略上如此重视潜艇。

中国已经借助德国的科技力量最终完成了柴油机取代汽油机的潜艇重大革新换代任务,尽管从中俄战争之后中国削弱了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等大型海面舰艇的服役,但是中国可一直以来都没有削弱在潜艇上的投入,每年都会有至少八艘潜艇下水服役——关于潜艇的战术应用中国一直没有停止摸索,在谭延的支持下不断地从战术上和技术上提高中国制造和应用潜艇的水平,在中国海军看来潜艇可以填补由于大型水面战舰被削弱而腾出的防御空间。\*\\

当然中国在得到和发展大型柴油机远洋潜艇的技术后,已经彻底放弃以电池驱动的港口防御小型潜艇的研发,更加安全可靠的远洋潜艇使得谭延心目中的潜艇破交战术得以实现。而中国早就做了数次秘密演习证明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施这种战术的可靠性。即便如此谭延依旧不愿意和德国分享未来潜艇的利益——相对于一艘战列舰动辄二百多地“狂风”地造价可以说已经廉价到极点,如果德国将注意力转移到潜艇身上,那世界海军军备竞赛也许很快便会降温,同时对付潜艇的技术也会被开发出来,这对于目前地中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英国人不喜欢潜艇,可以说是极度的厌恶这种“阴险”的武器,这只能说国家实力不同所造就的海军类型不同——英国是世界霸主拥有广泛的海外贸易,它是既得利益者最不想别人破坏这个局面,所以它的海军是控制型海军。而德国是挑战者。至于中国是出于自保,中德都是明显的破坏型海军。英国强大的舰队面对遍布全球大洋的贸易航线依然是软弱无力的。它不可能保护好在航线上的每一艘货轮的安全,事实上英国佬也是海盗起家,自然明白破坏型海军的威力,如果说可以采用战列巡洋舰来维护贸易航线的安全,至少对付以巡洋舰为代表的传统破交武器拥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但当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潜艇的时候,这种威慑力就大打折扣了。\\*\

在谭延看来现在的潜艇水平也许还是无法和一战时相比,但其技术性能上已经可以满足战术需要了,至少中国不需要将印度洋纳入自己的攻击圈,可以使用横渡大洋的潜艇在南洋构筑一道“潜艇威慑圈”,在不参与高烈度的海军型舰艇装备竞赛的前提下来保证本国海上攻击实力。

只是现在情况不同了。谭延心中虽然对于英国会对中国发动战争嗤之以鼻,但是也不能不防备英国人如果真地发疯来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尽管通过德国对英国施加外交压力很可能会迫使其退缩,但是对于外交官的嘴皮子谭延并不放心,唯一能够让他安心的便是手中的实力。从本质上谭延一直都是“威慑理论”地忠诚信徒,尤其在远东不像欧洲那样强国林立。俄国虽然也是一个强国但其实力集中在欧洲还无法对中国形成真正有效地威胁。这样即避免了中德那样“互相威慑”导致更加热烈的海军装备竞赛的局面出现。

在英国当局接到中国国防部宣称组建十个陆军师消息的同时,也接到了中国海军炮击日本种子岛炮台并且登陆的消息,更为恶劣地是中德舰队已经在日本的心脏东京海域摆开阵势,向日本发出了最后通牒。中国陆军第一师与中国首都卫戍师齐名,在得到舰炮的火力支援下。很快便完成了攻占种子岛的任务——中国陆军建设一直贯彻着谭延的“火炮优势”理论,不要说在远东,就是放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陆军的火炮配置也是排在前列。

种子岛地日本守军不过是的火炮最大不过是一门六寸老式火炮,并且因为日本经济原因炮台建设一直不到位。日本驻军指挥官指挥不当,装备落后的日军在接到固守阵地命令后。就这么放在一线暴露在中国海军装甲巡洋舰的重型火炮面前,短时间内损失惨重,第一师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有力的抵抗便登上了种子岛。

中德联合舰队在补给船到来后,除了继续在东京海域示威之外,各舰陆续退到相模滩接受补给——这一次各舰得到补充的都是高爆弹,穿甲弹的比例非常低,这也是考虑到如果日本不肯低头的话,联合舰队肯定会重演横滨的那一幕炮击东京。

日本在接到中德最后通牒后,还是将最后地希望寄托在英国身上。只是摆在东京外的联合舰队火炮可是不会等英国人做出最后决定的,而在欧洲中国总理沈静在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进行会谈之后与德国新任首相贝特曼·霍尔威格召开联合记者招待会。在记者会上中国和德国统一口径的对远东事件进行了回应,声称“日本海军的存在严重威胁了中德海军的安全”,以此坚决对日本海军的不断的“挑衅”行为进行惩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