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线路(2 / 2)

加入书签

“不错,正是三万吨级!魏大人。您是战舰设计专家,您教出来的徒孙都在旅顺造船所中都可以占有一席之地,这证明了您的水平。不过我们搞海军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地如此之快,也许今天地万吨级战舰已经非常了不起。但是放到将来先不说其航速、装甲、火力如何。单就是这排水量也是极为惊人的。谭某不才,但根据现在各国海军发展地水平。我敢说未来的十年之内必然会出现三万吨级的大型战列舰,而我们现在还停留在图纸上的一万七千吨级的战列舰说不得早就成了三流战舰。是以谭某以为我们不能被船坞捆住手脚,我想在旅顺造船所兴建两座三万吨级的干船坞,以满足未来十年我们造舰所需……”

魏源听后点点头,谭延的话之所以有分量并不是因为他的官衔高,而是做为远东首屈一指的海军专家的建议,对此魏源深以为然。从魏源那个时代走来,最近二十年的战舰建造技术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各种不同作战用途的战舰不断涌现,战舰所搭载的火力系统还有强大的防护能力,高速的机动能力,这些都不是当年魏源他们可以想象的。。

魏源和他的同事们心中都认为谭延是他们所能够碰到的最好的领导者和保护伞,可以预见只要谭延能够在位一天,旅顺造船所绝对不可能称为福建马尾船政局第二。一想到福建马尾船政局,魏源等人心中就是一阵心酸----现在的船政局除了有一个一万五千吨级的船坞,依靠北洋战舰的定期检修半死不活的存在着,张之洞已经将其变成了铸币厂,他对铜元的热情远高于造舰。张之洞也是现在朝廷大臣中最能干的了,就是这样的大臣尚且如此,他人又当如何?!

只要旅顺造船所一天不关门,谭延一天还掌控权力,那迟早有一天中国建造两万吨级、三万吨级甚至更大吨位的战舰都是非常有可能的。谭延今天既然跟他谈到了要兴建三万吨级干船坞的事情,相比之下龙旗级战列舰改进型的建造就属于次要地位了----人靠希望而活着,只要有希望人就能够创造奇迹,谭延就是他们心中的奇迹,来保障他们一展胸中抱负的保护伞,在他的护翼下只要自身能力足够就可以造出更好的战舰!

一想到这些,魏源的心中热了起来,不过谭延问到旅顺造船所能否建造三万吨级的干船坞,他的心就凉了半截,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卑职对于干船坞建造并不熟悉,至于国外的浮动船坞也略有耳闻,不甚清楚。不过大人既然有心,容卑职返回旅顺和同僚相互参详一番,只是……只是大人要做好万全之策,毕竟这么大的船坞以我们的能力而言尚且有所不足……”。

“这样一艘战列舰耗资多少?”谭延站起来拍拍图纸问道。

魏源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十二寸主炮设计方案地造价差不多在五百八十万两白银左右,十一寸主炮设计方案的造价在五百五十万两左右,中间地差价主要是因为十二寸主炮单门造价要比十一寸高约三成,再加上副炮的配置两者相差并不多……”

谭延听后点点头问道:“如果一次性造两艘同样设计的战列舰,这成本能够降多少?!”

魏源眉头一皱,眼中闪过一丝讶色,说道:“如果两艘同造,单艘战舰成本或许可以降下来十来万两银子……谭大人,你……”

谭延摇摇头说道:“据我所知,旅顺造船所的船坞不能满足一万五千吨以上的战舰建造,况且现在船坞中还有两艘靖海级的装甲巡洋舰正在建造中,就算要建造你们改进的龙旗号战列舰,这相应的船坞的改造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必须要建造更大的船坞来满足战舰的建造……”

魏源神色有些黯淡的说道:“大人说的正是,就算能够给旅顺造船所足够的造舰款,这船坞改造也是一笔巨款,甚至不如再重新建造一个船坞,从长远来看现代战舰越造越大,旅顺造船所的那两个一万五千吨级干船坞根本无法满足我们以后的需要……”

谭延微微一笑说道:“还是我说的那句老话,你们这些造舰专家只需要设计和督建出最好、最优质的战舰,至于经费问题不劳你们来操心,这是我的事情……魏大人,以我们的技术力量,建造一个三万吨级的干船坞有这个能力么?这个问题很重要,你要如实回答,能就能,不能我可以想办法从美国、英国、法国甚至德国得到相应的技术,我听说国外已经有使用浮动船坞来建造大型战舰的技术,当然这种技术不能用在我们建造龙旗级改进战列舰。这种战舰我们必须是要秘密建造地,我们可以用来建造靖海级装甲巡洋舰……”

如果说谭延这几年来在北洋海军系统中威望最高的部门也许并不是林泰曾和邓世昌所领导的战斗部门,而是旅顺造船所的技术部门,一方面建造战舰所必须的优质装甲都是汉阳钢铁厂的产品,而且售价都是以成本价供应,动力部分也必须依赖于谭延麾下地隆盛机器厂;另外便是谭延对待这些技术官员的态度。两者之间合作愉快也是基于谭延地“外行干外行的事情。内行干内行的事情”,两者井水不犯河水。甚少干预他们,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舞台来发挥自己地才智。

就像龙旗级战列舰改进型设计一样,旅顺造船所内部自己先起了内讧,这才会有两种设计。而谭延不管采用哪个设计。先给予他们充足地经费,让他们展开竞争。正是这种宽松的环境,对技术官员的尊重和优厚的福利待遇,使得旅顺造船所的战舰设计团体一直保持着充足的活力,加上这些老福建船政局挖过来的技术人才当年的胆子就不小,在他们那个时代敢提出建造平远舰,不仅是出于对自身技术的自信,同时更多地出于爱国自强之心。

“三万吨级的船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