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三章 大军尽出(2 / 3)

加入书签

当然了,现在的形势似乎对刘某有利,所以,刘某才会劝说曹兄能够放下心中的执念,你我一起共事,一同振兴大汉。但换过来想象一下,是刘某反被曹兄如此攻打,被曹兄的大军将刘某压缩在一个城内,这个时候,如果曹兄你能够容纳得了刘某,能够接受刘某的投降。我相信,为了整个大汉的大局来计,为了避免损伤太多汉人元气来说,我刘易愿意投降。

又或者,此也是成王败寇吧,可是,为了天下计,我想,有时候的确是有必要放下一些私心,咱们谁跟谁?都应该能够拿得起放得低。

你曹操能够在形势上压倒我刘易,能够打败我刘易,那么我刘易就给你腑首称臣又如何?

现在,曹兄你还想什么?再战下去还有什么的意义?无谓流血牺牲,归顺新汉朝,我刘易能够保证,不仅可以让曹兄继续享有现在的名誉地位,连丞相都可以让你继续担当,整个大汉的丞相,并且,可以继续任由曹兄你一展心中抱负,我们一起为振兴大汉的事业努力……

话到如此,刘某已经对曹兄你作出了最大的让步,就看曹兄你如何考虑了。”

现在,曹操的心里,只是不甘心,他认为,自己也同样的努力,同样有抱负,怎么可能向刘易低头呢?他就是那种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人。大不了,跟刘易大战一场,最后哪怕是失败了,曹操也觉此生无悔无憾。败给这样的一个对手,曹操才觉自己能心息。否则,哪怕还有一口气在,他都想要板倒刘易,以证明自己比刘易更加的强大优越。

有些事,还真的很难说,有些人,本来互相根本就没有任何交杂的,但是,却会在冥冥当中成为对手,就似乎是天生的宿命一般。曹操现在,觉得他与刘易,就是这样的对手。二者只能存其一。

良久,曹操再看书信。

后面,刘易的语气一转,似乎与曹操推心置腹,语气也相当的诚恳,再没有了调佩的味儿,而是有点沉重的味道。

“曹兄莫怪我刘易唠叨,而是有些话,不吐不快。好了,下面咱们还是好好的说说正事吧。

……

刘易这个,可还真的不是说笑,他跟戏志才、荀文若、贾诩、卢植等等朝中的大臣都商议过了。假如说,曹操能够归顺新汉朝的话,的确可以许诺曹操,他依然为新汉朝的丞相,甚至可以让曹操尽展其才能,能够让他真正的拥有权力。

当然了,曹操所做的事,不能超出新汉朝基本国法的规范之外,还有,新汉朝还有内阁,一些决策,得要通过内阁的商议方可以通过。因此,刘易跟朝中众臣,都不太担心让曹操继续为新汉朝的丞相,这个,只是等于增设一个职位而已。

不过,曹操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虽然,从这封信当中,的确看出了刘易的诚意,但是,他却是不会同意刘易的这些条件的。

因为他早就抱定了决心,绝对不会轻易向刘易低头的。所以,不管刘易说得有多好听,哪怕是为了什么的大义,他都不会同意。

其实,你我心里都清楚,新汉朝也好,你许都的朝廷也好,都可以代表得了大汉的正统朝廷的。这一点,我刘易也不能否认你们朝廷的合理正统性。同样的,我对曹兄也是相当的佩服的。天下诸侯那么多,却唯有孟德兄你能够将中原治理得那么好。孟德兄在中原所做的事,是让人能够看得见的。的确是在为大汉的百姓做着实事。这样的功绩,是谁也没法去抹杀的。

也正因为如此,刘某才愿意跟孟德兄你作一次平等的对话。我们抛开种种的私人恩怨,只论公义,无论我们谁最终将两个朝廷统一,相信谁都能真心的为了天下百姓,可现在,我们似乎就面临着一个你归顺于我,或我归顺于你的问题。谁都明白。两个朝廷,必须要归一,这个,也是天下分久必合的一个自然规律,谁都没有办法阻挡的潮流。

现在想跟曹兄你说的是,我们两个朝廷的军马,是否真的是战得一个你死我活,让我们大汉的子弟元气大伤方能真正的一统大汉?相信曹兄也明白,新汉朝也好。你们许都朝廷也好,其实都是汉人的朝廷,我们都是汉人。所以,刘某认为。能够不打就尽量的不打。

或许,曹兄现在又会想,我刘易现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痛。都打到了这个份上了,都逼得曹兄你没路可走了。才跟你说不打?这是开玩笑么?

呵呵,也罢。相信有些事不用说得太过明白,如果刘某不出兵,不将曹兄的军马压缩回到了许都一带,不在整个形势上,对曹兄形成了一个包围之势。曹兄又会信服么?能够轻易的言及归降的事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