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 价值百万(1 / 4)

加入书签

郑板桥二十岁时就考中了秀才,后来却是运气不好,一直以卖画为生,直到雍正十年差不多四十岁时方才考中举人,此时终于算是有了读书人该有的名气与地位。

之后在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开始两任县令生涯,在花甲之年时辞官不做,继续以卖画为生,直至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关于郑板桥的轶事典故很多,单单郑板桥审案之类的估计就有近百种,除了他的才华横溢两袖清风外,很多都与他的“怪”脾气与大智慧有关。

而钱老这枚青田灯光冻印章背面的诗就跟他的“怪”脾气有关系。

更是有记载的真事,也就是郑板桥晚年卖画明码标价的《板桥润格》。

郑板桥本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很多人以为郑板桥是他的名字,其实不然,他的名字是出自《尚书·洪范》篇中“燮友克柔”。

其诗书画皆精,又称“三绝”。

画兰、草、竹、石可称一代大家。

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别成一格,又有《板桥体》之美誉。

郑板桥不是古代第一个卖画的,但却是有记载中第一位名人卖画坚持明码标价的。

古代书画名家很多是职业画家,也都是以卖画为生,比如宋代许道宁,明代“浙派绘画”开山鼻祖戴进,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清初着名画家恽寿平等都卖过画。

郑板桥的一生充满坎坷,郑家本是书香门第,但郑板桥出生时家道已算中落。

三岁时生母去世,由养母费氏抚养,费氏是郑板桥祖母的侍女对郑板桥比自己亲生儿子还要好,哪怕身上只有一文钱也要给郑板桥买一个饼吃。

后来养母的儿子做了官要接她老人家去享福,费氏坚持不去,依然选择照顾郑板桥与其祖母,郑板桥作诗感慨,“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之后父亲续弦,继母郝氏对他也视若己出,只是在郑板桥十四岁时继母也去世了。

郑板桥伤心作诗:“无端涕泗横栏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