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9章 鼎之轻重(3 / 4)

加入书签

周太傅心里愤慨不已,他一挺腰杆,站到了大鼎面前,嘴上强硬地回绝道:“伯主此言差矣!正如诗《诗》言:‘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文王受命,武王伐纣,有大功于昊天,所以鼎定于洛邑,是天命!现在伯主打算迁鼎,这是要让山川震动,诸侯侧目的大事啊,如今天命未改,此举绝不可为!”

“天命?”

赵无恤却冷笑道:“我学问浅薄,对古事的了解的不如太傅多,却知道《书》里有这么两句话。”

“惟天无亲,克敬唯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什么!移鼎于邺城!”

老太傅大惊失色,连道不可,这一声惊呼,甚至把台阶上瞌睡的老宫仆都吵醒了,径自打了一个哈欠。

自从周武王从朝歌将九鼎迁到洛邑,已经过去六百年了。前三百年,九鼎稳固,但后三百年,却经常受人觊觎。

最严重的一次,是一百多年前,一代霸主楚庄王北伐陆浑之戎,进军周室边界,观兵周郊,以显示武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前去劳军。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起九鼎之大小、轻重来。那意思,大有夺周鼎,取而代之意。

当时聪明的王孙满知其心怀叵测,针锋相对地回答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于德行,不在于鼎,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天命未改,九鼎轻重,不可问也!“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上天没有固定的亲人,只是和敬重他的人亲近;民众没有一定要感怀的对象,只是对有仁德的人感怀于心。皇天没有固定不变的亲人,只是对有德之人亲近有加;民众之心是变化无常,只是会记住那些给予他们恩惠的人……

“夏禹和商汤,最初难道不是得到了天命才能建立庙堂么?但夏桀昏乱无德,九鼎迁到殷,达六百年。商纣残暴,九鼎又迁到洛邑,也有六百年了。由此可知,社稷无常奉,纵然是天祚明德于文王、武王,但终究是有尽头的。”

这句话将楚庄王的非分之想挡了回去,毕竟当时晋国齐国秦国都还强大,楚国还没厉害到能号令天下的地步,所以他只能悻悻而归,只是临走前放下了狠话:九鼎没有什么稀奇的,有足够的铜,谁都可以铸造,楚国在战场上所缴获的各种兵器就足够铸九百个鼎了。”

但楚国终究只是偏霸南方,僭越称王,没办法真的铸造九鼎,把统治扩张到北方来。

现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周室比那时候更加衰竭,诸姬灭的灭,亡的亡,已经没有诸侯能够来拱卫周室,为他们打抱不平了……

赵无恤乘此机会提出迁鼎,这是远超楚庄王的僭越之举!

眼前这人冠冕堂皇,名为伯主,名为摄政,实际上却是周最大的敌人,是窃天下的大盗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