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8章 风物长宜放眼量(2 / 4)

加入书签

“这个……”徐晃皱着眉,沉吟着,没有立刻回答。

黄成又转头看张辽,结果看见张辽也在思索,不由得回过头来和魏延两瞪眼……

到底说的是什么啊?

在左传之中,只是略微的写了烛之武说的几句话,大概就是说晋国距离郑国较近,而秦国距离郑国远,就算是郑国灭亡了,秦国也不可能得到什么实际上的好处,如果能放郑国一马,郑国就给秦国做小弟,添沟子喂马子绝对不二话,然后再说晋国其实也没安好心,憋着坏呢,现在看起来虽然是联军,保不准郑国没了就会使坏……

秦伯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引军而还。

张辽也赞同徐晃的说法,补充说道:“重耳至楚,成王厚遇,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而后又以亲楚而罚郑,多有牵强也……”

魏延在一旁听得有些三四五六分明白,而黄成则是一分都没有,睁着眼有些幽怨的左看看右看看,颇有些无辜的可怜模样。

斐潜瞄了一眼黄成,暗自笑笑,让你平常不读书,现在吃泥了吧?

黄成接收到了斐潜的眼神,不由得憨笑了两下,挠了挠后脑勺,心中决定回去好好请人解释一下这个其中到底是什么一个意思。

“僖公卅年九月,晋军进郑,请秦共伐……”斐潜转过头来,对着张辽和徐晃点了点头,表示对于张辽和徐晃的解释认可,然后继续说道,“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不日即下郑,然夜缒烛之武而出,见秦伯片言而退,何也?”

以上,粗粗一看,似乎也说得通,但是细细一想,却不尽然。

大军出动,牵扯到的东西何止千万,别的不说,粮饷就跟流水一样的开销,难道是郑武几句话,就能解决抹平的?

烛之武,不是说一个人姓烛名之武,而是说在烛地有一个名人,叫武。

春秋战国时期,注重的是姓氏,而不是名字,而一些血统次一级的人物,甚至连姓氏都没有资格拥有,比如说这个烛之武。

这个烛之武,是春秋时期郑国人,在当时秦、晋两国合兵围郑的时候,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最终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烛之武应该算是一个说客,而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搭桥过河,或挑拨离问,挖敌方墙角,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可以说,缺少了这些后世被称为外交家的角色,春秋舞台所上演的戏剧,必定没有这么惊心动魄,精彩纷呈,波澜迭宕。有了他们,台前台后两条战线上真是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台,演出了古代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幕。

在周王朝彻底衰败,各地诸侯轮番称霸的时候,没有了中央的权威,各地诸侯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纷争,可以说,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自然不可能有永远不变的关系,是敌是友,恐怕就是在转眼之间的事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